两年前的3月27日,值得记住。
那天,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他指出:“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在联合国讲坛上,全面阐述对世界文明传播与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次系统提出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习近平通过对人类文明的认识和理解,提出解决当今国际问题的新思路和新视角,明确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可以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文明宣言。
作为长期关注文明话题的研究者,当我第一次听到习主席谈“文明交流互鉴”时,心中豁然开朗:我们倡导“文化自立看文明、文化自觉知中国、文化自信走世界”,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习近平倡导文明交流互鉴,融合了东西方智慧,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文明的当代思想体系。这超越和突破了西方一些人长期鼓吹的冷战话语、意识形态划线和选边站思维的旧模式。
很长时间以来,“文明冲突论”以其浓重的宿命论色彩,让一些人在看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的前景时,产生了深深的疑惑与迷惘,甚至在看待他者文明时滑向了对抗与冲突。
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面对世界发展大势,直面风浪,勇于学习,在风口浪尖中碰撞、融合、成长,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对世界发展趋势认知的日趋成熟。进入21世纪,世界科技革命新浪潮再次凸显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必然,跨文化的交流合作已经日益普遍。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谈及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的话题: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