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后,医学家屠呦呦再次刷屏社交网络,不过,这次被众人转发的是她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奖致辞”。比如,“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再比如,另一篇流传甚广的“致辞”题为《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依然是满满的“心灵鸡汤”范儿。然而,这两个版本的所谓“致辞”,经媒体考证均为伪造。(12月14日《科技日报》)
事实上,无须媒体考证,仅仅凭借常识和报道来判断,就不难发现这两段所谓屠呦呦“致辞”不可信。回顾这几天的新闻,屠呦呦在接受瑞典国王颁奖后,并未发表任何获奖感言或致辞;诺奖周期间,她只在公开场合做过两次讲话:一次是媒体见面会,一次是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而在这两次相当正式与严肃的讲话场合,屠呦呦既不会去做所谓的“获奖致辞”,更难以去进行“心灵鸡汤”式的激情演讲。换句话说,要想证伪屠呦呦的“被致辞”,其实并不困难。
真正令人感觉无法接受的,或许是屠呦呦“被致辞”之后接踵而来的“心灵鸡汤”潮。随着屠呦呦诺奖发言落下帷幕,一些微信营销号开始推出形形色色的屠呦呦获奖感言,引来众多网友疯狂转发。细读这些被杜撰出的“山寨屠呦呦版鸡汤文”,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比如,富有煽动力,读来朗朗上口,辞藻华丽但思想深度欠奉。相比起屠呦呦“被致辞”内容的真相如何,此种对诺奖致辞的网络消费现象与背后的传播心理,无疑更需探究与条分缕析。
不是说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励志以及指路的明灯,但当种种伪名人格言以“批量生产”的方式制造出来,首先映射出的,只会是部分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的无底线的经营策略。“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虚假的“名人语录”,最终目的不过是为了打动用户、圈住粉丝,尤其一些美容机构、房地产公司的微信公号,最热衷于转发此类“伪鸡汤”。
传播是双向的,流行也是双向的,直面屠呦呦伪“获奖致辞”的泛滥成灾,同样不能不诘问网络受众的心理:到底是他们失去了辨别真相的能力,还是这些伪“致辞”切中了他们隐秘的心理?后者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网络之上,微信之中,多数人都在浅阅读,当点赞与转发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很难有人静下心来,对自己转发的内容进行考证。与此同时,有太多的人在渴望着成功,这种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他们认为名人的任何一句话都有不容置疑的力量。
因为商业的驱动,因为对成功无极限的崇拜,名人语录才得以广为流传,这正是屠呦呦伪“获奖致辞”蔓延于网络的缘起。然而,这真是一个格外需要心灵鸡汤的年代吗?或者说,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心灵鸡汤?年轻人总热衷于追问人生的答案,总渴望从年长者那里获得成长的秘密,这固然是一个年龄阶段的共同特征。然而,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远离常识,都需要遵从“消费”的底线,都需要首先强大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屠呦呦伪“获奖致辞”相对应的,仍是浅阅读时代的浮躁症。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