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写在《东北抗日联军史》出版之际
东北抗联将士 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东北抗日联军就是在中华民族危难关头,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英雄群体。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东北抗日联军史》正式出版了。本书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日本侵略者艰苦卓绝的血战历程,反映了东北抗日联军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展示了以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东北抗联将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将一幅幅用血与火描绘出来的英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凭一时的冲动和激情,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底蕴、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顽强的斗争意志,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优秀品质。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东北抗联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或投笔从戎,或毁家纾难,毅然站到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最前线。
九一八事变,点燃了白山黑水的抗日烽火,东北各阶层民众纷纷参加抗日武装。抗联这个英雄群体的每一个人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舍弃个人的得失而走上抗日战场的。当我们翻开《东北抗日联军史》,不难发现在这支队伍中,许多指挥员来自知识分子阶层和共产党组织。在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毕业于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曾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是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委员。抗联第三军军长赵尚志曾在黄埔军校学习。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在北伐战争中,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少将副师长。抗联第三路军总政委冯仲云毕业于清华大学,曾任哈尔滨东北商船学校数学教授。在抗日联军中,巴彦游击队是以清华大学学生、共产党员张甲洲为代表的一批从北平回东北的大学生建立起来的,当时也称“大学生队”。从以上这些抗联主要领导人看,他们并不是草莽之人,也不是因穷困潦倒、处境坎坷来参加抗联的,而是有知识、有志向、经历过革命斗争考验,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而参加抗日的。东北抗联将士虽出身不同,家境有别,但他们一腔热血,勇赴国难,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希望长城的信念是一致的。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时,东北抗联将士以民族大义为重,挺身而出,誓死报国。著名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出身于地主家庭,衣食无忧,可是她却毅然走出家门,投身革命,走上最艰苦、最危险的东北抗日战场。她写道:“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这发自肺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诗句诠释了她精忠报国的意志和信念。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品格特征。东北抗联这个英雄群体,人数最多时只有3万人,最少时仅有千余人。在日军连续不断的军事“讨伐”,时时刻刻的政治诱降,苛刻严密的经济封锁下,东北抗联的旗帜始终不倒,就是因为这些英雄们顽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不畏强敌、为祖国的解放和独立而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在支撑着。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实行了野蛮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妄图以屠杀和死亡来摧毁东北抗日军民的抵抗意志。然而,抗联英雄们没有被敌人的强暴所吓倒,前赴后继、不惧牺牲,挺起了艰难岁月中打不断、摧不垮的民族脊梁。面对敌人的枪炮和屠刀,是屈膝苟活,还是舍生取义?东北抗联将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无论面对敌人的利诱还是酷刑,他们都表现出百折不回毫不动摇的坚强意志。抗联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寇战斗到最后一刻。面对他人的劝降,他掷地有声地说:“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以身殉国后,敌人残忍地剖开杨靖宇的腹部,发现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一粒粮食也没有。这一情景就连凶暴的日本侵略者也不得不为之震惊。抗联著名女英雄赵一曼,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宁死不吐露抗联的秘密,钢铁般的意志令残暴的敌人瞠目惊叹。
东北抗联将士从来不缺乏为民族解放事业献身的勇气。以冷云为代表的八位女战士,其中年龄最小的才十三岁,她们为掩护部队撤退被敌人包围在乌斯浑河畔。当最后的子弹打光,她们宁死不屈,手挽手悲壮地投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之中。抗联第七军军长陈荣久受伤不下火线,为掩护部队,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正是东北抗联英雄们视死如归,舍生忘死,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使灾难深重的民族和人民始终从他们身上看到胜利的希望和曙光。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抗战爆发后,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次次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在东北抗联将士身上,这种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尤其突出。东北抗联是在没有任何外来援助、孤悬敌后的环境下进行抗日斗争的,虽一度发展到11个军、3万多人,但兵未训,武器差,弹药缺。在强大的敌人进攻面前,每个人精神、意志都受到严峻的考验。抗联指战员不畏强敌、百折不挠,勇于斗争、敢于胜利。在东北抗战中,虽然每天都有流血牺牲,但东北抗联的顽强抵抗却一刻也没有停息。小孤山十二勇士与敌人的生死之战异常惨烈。抗联仅16名战士与400多日伪军进行了一整天残酷的阵地战,打死打伤敌人120多人,抗联战士12名牺牲,4名突围。正是这些顽强不屈的抗联将士,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面对强大的敌人,东北抗联运用伏击、奇袭等游击战术,攻城破镇,持续抗战,勇当东北抗战的先锋。在惨烈悲壮的斗争中,东北抗联付出了巨大牺牲。周保中在一封写给中央的信中说:“优秀忠实的干部不断的牺牲,群众斗争中提拔的、培养的、教育的,赶不上牺牲的多”。据不完全统计,从1933年党领导的反日游击队陆续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开始,到1945年8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东北抗联共牺牲师级以上指挥员100余人,其中军级30余人。
1938年,当东北抗联进入最艰难的阶段,杨靖宇将军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为收复祖国河山而杀身成仁”的誓言,显然这位顶天立地的抗联英雄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东北抗联将士清楚地看到东北抗日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但是他们仍然坚信经过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不断地战斗牺牲,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民族解放的一天一定会到来。从这个角度看,东北抗联的斗争,是为了驱逐敌寇、实现民族解放而进行的信念之战、舍身之战,也是中国人民永不屈服的正义之战。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具有信仰的军队才能成为强大的军队,拥有信仰的战士才能是无敌的战士。东北抗日联军在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长达10余年的残酷斗争中,无论是总司令、军长还是普通士兵,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饿死、冻死和战死的威胁。然而,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中,他们却创造了致敌大量死伤、牵制大批日军的奇迹。在那种艰苦环境到了生命极限时仍然坚持抗战,靠的就是抗联将士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东北抗联英雄群体坚守信念,对党忠贞不渝。赵尚志一生曾三次身陷囹圄,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面对组织的误解,他毫不气馁,在屡次遭受挫折时从不放弃,无论多么险恶的逆境,都无法动摇他坚定的信念。他说我一天也离不开党,直至最后壮烈殉国。周保中也曾深情地说:“想念延安真像孩子想娘一样”。杨靖宇则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
东北抗联将士面对强大而残暴的敌人,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残酷的斗争环境,意志坚韧、英勇顽强。周保中在一次战斗中,把打出来的肠子又塞进肚子里,继续指挥战斗。抗联战士朱连长在失去双脚的情况下,更是爬行两天两夜,把信送到后才咽下最后一口气。1938年北满抗联的西征更是坚强意志的体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雪里吃,冰上眠,十冬腊月穿单衫,抗联战士是英雄汉,一团烈火在心间”。这些留传下来的歌谣,就是当年抗联战士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正如幸存抗联老战士单立志所言:“那时牺牲容易,坚持下来难。”用崇高理想信念武装起来的东北抗联英雄群体,就是这样一支打不垮、剿不灭、困不死的钢铁队伍,他们堪称民族的精英和典范。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