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文明融合 您的位置:观察网 >> 文明融合  >> 文明融合  

刘长乐:打开世界文明交融这扇窗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3年10月05日  

 

 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现场

  2012纽约(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2012年11月10日-11日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办。这次论坛,为仅一百至一百五十人的小型高端闭门会议,围绕“超越国度,不同信仰,共同价值--儒家与基督文明对话”的论坛主旨展开了5个主题探讨。整场以中外学者名萃一对一的对话形式,相互交流碰撞。各位学者在各抒己见之余,亦聆听对方说话,尊重不同文明,并积极响应,追寻共鸣,体现出世界多种文明对话的难能可贵之处。

  全国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尼山论坛组委会副主席、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发表了《打开世界文明交融这扇窗》的主题演讲。

  刘长乐:打开世界文明交融这扇窗

  有人说,中国是个充满奇异的国家,既传统又现代。这个泱泱大国,人口遍及全球各个角落,在全球历史的四分之三时间里GDP都位居第一;她曾经落后,就在110多年前的1900年,中国还没有现代科技,当时全国范围内知道微积分的中国人甚至不到10个,但20世纪80年代至今,她用了仅仅30年时间,就完成了从19世纪中期跨越到21世纪的跨越!

  今天,中国稀土产量达到全球的97%,拥有世界运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是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掌握了人造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而如此一个大国,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却都不曾外出犯国,历史上既没有满世界的殖民地,不曾铁蹄亚洲,今天也没有在全世界布阵……中国因此赢得世界的尊重与瞩目。

  “和”与“包容”是中华文化的固有特质

  中华文明本质上就是“和”的文明。追根溯源,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辽西的红山文化,甘青交界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中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海之滨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如满天星斗,熠熠闪光,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的文化多样性。

  “和”文化上,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以“和”为“天下之达道”,能“和”则能四通八达,无往不利。而由“和”进而至“和谐”,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包容”的思想,周朝时,就有“有容,徳乃大”的道理,老子“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是说: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的大黄金时代”,百家争鸣,兼容并蓄,整个社会包容度极大,孔子弟子三千,其他诸子百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

  汉唐以来,佛教东传,儒释道三家并用,兼容相济,中国文化又兼容了佛教的包容智慧。一则佛教故事很生动地诠释了佛教包容智慧的细致入微。侍者问禅师,禅心在何处,禅师回答说,就在广大虚空中。侍者很诧异,说,我怎么看不到呢?禅师说,因为它广布虚空,所以无形。侍者很诧异,要看禅心的有形。禅师让拿来一些盐和一杯清水,取一匙盐放入水中,让侍者品尝,侍者尝了尝,说“咸”,禅师让侍者再取来一盆清水,同样将一匙盐放入,让侍者再尝,侍者说:“感觉不到咸味了。”

  海纳百川,有容为大。中华文明,兼容了世界不同文明的瑰宝。因为包容,所以生生不息。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我们注意到,对中国形象的理解和描绘,西方人有两个极端的版本。并一直在可爱与可憎、可敬与可怕两极间摇摆。似乎总是存在着两个中国,一个是美好光明的乐园,另一个却截然不同,是地狱般的黑暗。西方媒体对中国印象的刻画,一直是呻吟合奏,一半是创造,一半是毁灭……

  从13世纪中期到18世纪中期的500年里,沿着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西方看到的是一个令人倾慕的美好中国。法国人鲁布鲁克在其东行记里记述“大汗统治的契丹,是财富与秩序的世俗天堂”;游历中国17年的马可·波罗向中古时代的欧洲人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东方最富有的国家,灿烂的文明”,他对杭州西湖的赞美极为经典:“行在城(即杭州)所供给之快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这样的描写,与中国人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何其相似!意大利教士利玛窦在广东学习中文、苦读圣贤书,一呆12年,在能说流利的中文、 读懂儒家经典著作后,利玛窦留起胡须,戴上儒冠,穿上儒袍,整个举止儒学化……伏尔泰曾由衷地赞美:“中国是世界上开化最早的国家”。

  在18世纪前后的中国,对于“中国制造”与“中国风格”的理解有着与今天迥乎不同的意义。大量的中国商品在欧洲出现,供不应求,那是中国丝绸、茶叶以及被视为“东方魔玻璃”的中国瓷器顺着丝绸之路流入欧洲上流社会;和今天中国市场上充斥了大量欧洲商品的冒牌假货类似,那个时代欧洲生产的丝绸,被描绘上中国式的花色图案,并标注“中国制造”的品牌标识,以冒充生产丝绸工艺完美的中国商品高价出售;在那个时代,对欧洲社会中国风格的理解,不是今天官场的腐败、走出国门的显富们的喧嚣,而是对中国绘画、刺绣、室内装饰、园林建筑、家具、瓷器、纺织品的模仿与追随。

  一句话,18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那么令世界神往的美好乐园!

  尽管在最近,中国18大召开之际,《人民日报》刊载文章引述了世界对中国的认同: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斯蒂芬·罗奇高度赞赏中国从1981年至今将贫困人口减少了6亿的卓越经济成就,墨西哥前驻华大使李子文说中国政府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主张让百姓受益匪浅,东盟秘书长素林·披素旺肯定了中国是世界经济的引擎,东南亚国家从中国的崛起中受益,西班牙《环球亚洲》杂志社社长伊万·马涅兹说,在过去10年间,中国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由2001年的1731件增加到2011年的1.64万件,充分说明“中国制造”不只是廉价产品,还包括很多创新,其技术含量正在不断提升……不过,18世纪之后,中国形象的世界解读,总的来说,一直陷入在“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境地。

  德国政治学家卡尔·施密斯认为,冷战时的世界,要么是“敌人”,要么是“朋友”,而与此相应的,在全球化世界,所有的朋友和敌人都变成了竞争者。这样的理解,与20世纪九十年代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有些殊途同归,大约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西方文明对于不同文明的理解。的确,从文化层面上,在基督教文明里,总戒备着会有一个敌人从异族中产生;而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在儒家文明里,却总在迎候一个远方走来的朋友……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最早发明了火药,却只用它制造庆典和欢迎朋友的爆竹,欧洲人却将中国的火药制造技术发明广大,发明了敲开中国国门的洋枪大炮。这样,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当年欧洲的战船从东方掳掠走了不计其数的东方财宝,而郑和下西洋时,船队最多时240多艘船,2万7千多名随从,散尽财富,浩浩而去,寥寥而归。

  这大约就是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技术竞争中,给全球化技术合作带来阴影。不久前华为、中兴两家公司被“封杀”事件便是个例子: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对华为、中兴两家中国企业的产品以“涉嫌为中国间谍活动提供便利”进行了耗时近1年的调查,10月8日,宣布称这两家公司的产品可能威胁美国国家通信安全。其实无独有偶,在2004年12月,中国联想集团175亿美元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然而,仅在不到两年后,2006年3月,美国国务院在它的安全网络系统中取消安装联想-IBM电脑。因为国会授权中美经济和安全回顾委员会警告说,安装中国供应的私人电脑可能会便于中国开展相关的间谍活动。

  这一切,说到底,还是基督教文化里,那个异族的犹大在引领西方看待中国的视角!

  毫无疑问,东西方都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彼此的现实与信仰。因为,在每个民族、每个文化、每个人心中的天平上,针对现实与信仰,都放着不同分量的砝码。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世界是平的》中,用“凌志汽车”代表今天全球化体系里推动经济繁荣的力量,用“橄榄树”象征民族的文化与精神。这样,可以看到:当今世界,半个世界正在专心致志地制造世界豪华的汽车,为繁荣经济而挥汗如雨地拼搏;而在另外半个世界里--国与国之间,国家内部不同势力之间,以及同一个人的内心当中,仍在为由谁占有那些“橄榄树”而血流成河、战斗不止。平衡凌志汽车与橄榄树之间的平衡,对于每一个全球化中的发展体、个体,都是一场激烈的刺激与挑战!

  让我们共同去努力理解不同信仰存在的必要性。正如不曾经历“9·11”恐怖袭击的残酷,就无法完全理解美国对恐怖主义的仇恨,不曾经历八国联军及二战中被侵略肆虐下山河破碎的痛楚,也就无法领会中国保护钓鱼岛的燃烧热情!更进一步,在更大范围里,当塞尔维亚人与穆斯林人,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亚美尼亚人与阿塞拜疆人之间冲突不断时,在中东的局势此起彼伏乱的同时,在我们理解了佛教、基督教徒千里迢迢的“朝圣之路”的同时,也努力去理解那些在前往麦加的虔诚的穆斯林的不平坦的朝圣之路吧!是什么给了人们不同方向的相同执著?又该怎样将无所不能的万维网与约旦河旁古老的、扭曲的、粗糙的“橄榄树”真正联系起来?

  理解文化与信仰的差异,是媒体必备的品格。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媒体,凤凰认真种下这棵树,只为生出真实、客观、公正的花果。

  打开世界文明交融的窗户

  回顾过往,在20世纪,欧洲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山河破碎,文明毁弃;冷战期间,世界更是在核大战的阴霾中,惶恐忧惧。而新世纪前后,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1年“9.11”恐怖袭击,2001年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2011年叙利亚战争……中东战事不断,东亚危机频繁。

  更严重的是,现代战争与冲突,亦衍变得愈发惨烈。过去,从空中投下一枚普通炸弹,最多毁掉一座楼房;现代战争具有更残酷的杀伤力,部署在1000公里地球轨道上、功率20-30兆瓦的激光武器,对地面连续发射150秒,可立即引起大火,几分钟就可以毁灭一座城市!

  站在21世纪人类前行的十字路口,该向哪边走?为了世界共同期望的和平、为了解决冲突与矛盾,我们应何去何从?这一点上,也许能够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一些智慧和经验。

  中国地缘上处在类似十字路口的位置,海陆兼具,横跨中亚、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在中国北部,是巨大的俄罗斯板块,在中国西南部,则是印度板块,在东部,是以美日安保体系为基础构筑起来的强大力量板块。中国在名副其实的中心。“中央之国”的概念,从地缘上讲,是名符其实的。这种地理位置,在目前世界大国中很少见。而也因这一地缘特点,历史上中国陷于内乱时,便沦为列强“蚕食”的焦点。而中国强大时,又被视作醒来的雄狮,令周围感到惊惧不安。因此,在中国文化的基因中,对矛盾冲突,承袭了忍辱负重的节制、坚忍和刚柔强弱的辩证转化,以及应时再生的能力。

  这一点,可以用中国的凤凰文化来解读。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图腾--龙,但是对中国的凤凰文化,却有些生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是刚性、争斗的阳极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代表皇权的争夺与更迭。但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人,知道中国道家讲究阴阳平衡,在中国文化中,代表阴阳平衡的凤凰文化同样不可小觑。不同于龙文化崇尚争斗,凤凰是瑞鸟,凤凰飞来,象征天下太平,太平盛世。凤凰文化追求的是和谐。在解决文化差异与矛盾时,和谐是比和平更高的境界,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天人合一”。

  交流和对话,给我们打开一扇窗户,令我们看到走向和谐的道路。

  交流,文明在开放与交往中源远流长

  国学大师冯友兰说:“并世列国,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中华文明不是世界最早的古老文明,但却是唯一未中断过的古代文明。这是一个奇迹!“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可见,开放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开放,所以历久弥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大都是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年代。公元前138年、前119年,汉武帝时期,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开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同时带来了中亚和西亚文明,尤其是印度佛教文化,对后世中国发展至关重要;盛唐时,幼年学佛、南北游学的高僧唐玄奘西行求法,得大乘佛教真传,满载而归;公元742年,唐朝高僧鉴真先后六次东渡,历尽12年千辛万苦,终于到达日本,留居10年,讲授佛法,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公元15世纪初期(明永乐三年),郑和七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航行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加强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拓展了海外贸易,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今天,在世界五个大陆超过130个国家都能找到中国人的身影。过去60年,中国留学生数量迅速增长。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外留学生人数位居世界前列。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中国80%的年轻人希望出国深造。在互联网领域,中国也越来越开放,今天大约有超过95%的网站允许访问。

  中国也同样接纳西方来访者。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在1978年,只有大约1000人,到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首次突破29万人,他们分别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分部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6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机构中学习。这在几年前,也还无法想象的……

  大众传播时代,传媒就是文化的使者。凤凰卫视16年来,践行的也是文化传播使者的责任。拉近全球华人的距离,并向全球发出华人的声音,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是凤凰对自身历史使命的定位。凤凰多次展开文化之旅,1999年10月,千年之交前夕,凤凰卫视推出了千禧之旅,为期4个月,跨越4万多公里,踏及全球10个多家,探访四大古文明发源地和三大宗教发祥地,探索、破译古文明的演变和兴衰;2000年8月8日,为期5个月,途径26个国家的“欧洲之旅”向全世界传递一个信号:我们在进行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到科技革命的一系列探索和承接;2002年1月起,两极之旅在8个月中,跨越南北极,途径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是“中国人走世界、中国人看世界、中国人说世界”地球表面“画弧”式的地理大跨越,而且是一次揭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内涵的历史探索;2003年2月,非洲之旅,历时3个半月,跨越30多个国家,形成近8万公里,对于整个非洲进行了三个线路、从纵深到面上的详尽报道;2004年8月8日,“凤凰号”从江西太仓启程,途经是多个多家,最后抵达肯尼亚,完成了追寻郑和下西洋的探寻世界的旅程……

  交流并非畅通无阻,一个例子是:加拿大通讯社有一个名叫吉姆o布朗斯基的记者,加通社主要负责跑情报局、皇家骑警队和司法系统着三条线的记者,在他的例行采访中,了解到加拿大情报局正在监控孔子学院, 2007年5月28日,他根据自己的采访,写了一篇题为《加拿大安全情报局说:中国已孔子笼络西方人心》的报道,这篇报道引起了一阵“蝴蝶风暴”。旨在搭建跨文化桥梁的孔子学院,在某些人看来,成了所谓的“洗脑机构”,这个来龙去脉都显得荒唐,却折射出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固着的偏见与扭曲!

  也许,不同文化交流,同时需要一份洒脱,以及一份友好。如梁实秋先生《送行》中所言:“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要去接你。”

  对话,同样是中国人自古解决冲突矛盾的传统

  在古文明发展历史中,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以对话解决思想观点分歧的渊源:

  在西方文明发源地--古希腊,在广场、庙宇、街头、商店,甚至作坊里、体育场里,都可以展开一场演说或者辩论。以“希腊三贤”为代表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规范了演说与辩论的科学,辩论造就了公民思维和理性、开放、竞争的民主制度。真理在针锋相对的对话中诞生!

  同样,中国文化对多元思想自古就有宽容与容忍的传统。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多元文化对话最为频繁的时期。那个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即中国人自古以来并不愿意将思想统一、凝固在一种教条形态上。那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有勇有谋、有对话智慧的使者。齐国大夫晏子使楚,以巧妙的对话智慧,维护了自己和楚国的尊严;赵国上卿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与秦王对话,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并且得以完璧归赵;纵横家苏秦,深知国家关系奥妙,因四处游说,而要挂六国相印,他以其“安民之本,在于择交”的理论,和春秋六国的君王对话,说服六国“从合而并力焉”,阻挡了强秦的进攻,使秦国15年不敢越过函谷关。

  汉代史学家班彪在《王命论》中说:“从谏如顺流”,讲的是对话的作用。开明的朝代,对话是解决矛盾冲突的重要手段,也是交往的谋略。中国人往往将“盛世”与“开明”联系起来,称之为“开明盛世”。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等,大体说都是如此。

  凤凰卫视,是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展开对话的使者。过去16年,在不同文明之间产生冲突时,凤凰担当起搭建文化对话平台的使命。21世纪以来,亚太局势紧张,凤凰卫视自2005年以来举行了十多次中日战略对话,促使外交高层能够在对话氛围下,充分交换对于争端的看法;同时,凤凰还陆续展开了中菲对话,在中菲建交37周年之际,就南海冲突走向何方,发起中菲高端对话;为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凤凰发起两岸和解对话,推动海峡两岸进入和解新时代。

  今天,是在联合国的纽约总部,进行这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意义非凡。仅仅在半个多月前,联合国度过了它成立67年的生日。当年,1945年6月26日,在旧金山会议上,来自中国的领导人董必武用毛笔在联合国成立的《联合国宪章》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代表全中国人对于《联合国宪章》的认同。半个世纪以来,联合国这个伟大的世界舞台上,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进行对话,求同存异的所在,它见证了世界外交史中许许多多风云变幻。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文化交流无疑是最有力的润滑剂。

  在联合国“国徽”上面,印着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平面投影世界地图,世界本来一体,文化需要共荣。如联合国国歌唱诵:“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为了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

  文明的传承: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哥伦比亚作家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出色的小说《百年孤独》中写道:

  有个村子马坎多从原来仅有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在吉普赛人带来了磁铁、望远镜和放大镜等新玩意儿之后,很快发展壮大起来,成了300户人家的村镇。可是,村里最有事业心的一个男人为社会造福的精神很快消失,迷上了磁铁和天文探索,幻想采到金子和发现世界的奇迹。更不幸的是,全体居民被传染上一种不眠症。得了这种病,人会失去记忆。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所有物品上都贴上标签。“这是桌子”“这是窗户”“这是香蕉”,他们在牛身上贴上标签:“这是牛,每天要挤它的奶。”在市镇入口的地方,立了一个牌子“我们的村子叫马坎多”,在中心大街上挂了另一个较大的牌子:“上帝存在”。

  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有着深刻蕴意。作者旨在揭示不同文明在带来发展机会同时,带来的诸多“副”作用,原文化在异文化影响下的衰退,精英的沦落……提醒公众牢记易被遗忘的历史、自身的文化,并存下应有的信仰。

  文化需要传承。在世界范围里,很多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濒临消失的危险境地,每一分钟,都有可能有一首民歌、一段古老传说、一件手工艺、一幅版画、一座古建、一项礼仪或一种信俗永远地消失……许多绝艺因后继无人而将成“广陵绝唱”,在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下,“西洋无限好”的集体性文化迷失,导致可怕的“文化溶血”效应,正在悄然蚕食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喀布尔博物馆大门上,有这样一句题词:“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这句话,值得全人类铭记。当喧哗躁动之后,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让我们为了这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共同努力!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李克强:变化世界中的中国
下一条: 孔寒冰:上合组织促进文明融合
文明融合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