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文明融合 您的位置:观察网 >> 文明融合  >> 文明融合  

赵燕事件:文明融合悲哀的范本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3年10月05日  

应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但在赵燕女士的心里,那里注定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在那里,迎接这位善良的、首次踏上美国国土的中国公民的,竟然是国土安全部白人警察凶残的殴打和羞辱。美国一些人的野蛮行迹再一次令中国人民和世界上所有善良的人民感到愤怒和寒心。

  一次又一次对少数族裔的侮辱和侵害,一次又一次对他们人权的剥夺,使世人一次又一次地震惊、失望、困惑,人们不能不为这些蛮横甚至是无知的美国人感到悲哀。

  在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上,雕刻有女诗人拉扎鲁斯《新巨人》中的诗句:“把那些疲乏的、贫困的、渴望自由呼吸的/被遗弃在熙熙攘攘的海岸上的人们/都交给我吧/把那些无家可归的、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人们也一齐交给我/我在金色之门高举起自由的火炬”。世界上曾有千千万万的芸芸众生,怀揣他们的美国之梦来到这里,来到自由女神像的火炬之下。他们来这里寻找温暖和梦想,但几百年过去了,在这片新的大陆上发生的一切、以及从这片土地上散播到世界上的东西都在不断提醒世人,这里决非人间净土,歧视、凌辱、剥夺依然存在,美利坚决不是能够给予所有人尊严的圣地和乐园。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望去,美利坚这片土地本来应该成为文明融合最好的尝试的地方,作为一个最庞大的移民国家,理应为人类走出一条文明多样共存与融合发展的成功道路。天主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在这里汇聚,亚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在这里获得最直接的直面的机会和交流融合的契机。然而,几百年的时光流过,世界多样文化与文明仍然在这里处于难以相互理解、难以真正沟通、高贵与低贱泾渭分明、排斥和歧视根深蒂固的状态。源自西欧的天主教白人文化俨然成为文化的强势和主流,成为事实上的国民中的贵族,而非洲裔、拉美裔、亚洲裔美国人依旧是文化上、实际上的二等美国公民。

  我们无法说,美国是一个完全没有“人权”的国家。但我们可以断言的是,美国的“人权”是一个非常复杂、饱含虚伪性一面的概念。如果你是一个血统纯正的、富裕的、有身份的盎格鲁-萨克逊白人,那么基本上就能够安然享受美国人权羽翼的护佑,但如果你是拉美裔、非洲裔、亚洲裔、贫穷的、没有身份的人,那么在很多时候,“人权”是可以被打折扣的、虚无缥缈的、可以被理直气壮拿走的东西。人种、文化、宗教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沟通,许多时候依然是一个遥远而不切实际的梦想。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预言,不幸被许多残酷的事实证明并非完全是杞人忧天。在美国国内,种族歧视和文化的尊卑早已是世人皆知的不争事实,只是由于长期的文明整合、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发育的制约等复杂原因,将其限定在了不威胁到美利坚民族整体生存的范围之内,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明的歧视与隔阂,表现为一种不易察觉的微妙的文化现象。但当它与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与意识形态的偏见、国家霸权的渴求、国际政经的利益驱动结合之后,文明冲突的预言就在世界许多角落和局部战争的战场上不同程度地如幽灵般应验。

  因为心灵深处的歧视,美国白人警察毫不犹豫地向有色人种举起了凌辱的皮鞭;因为骨子里人种和文化上的优越感和征服欲的驱使,美军肆意侮辱伊拉克战场上战败的俘虏。

  文化均有长短,文明本无尊卑。人类文明本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融合交流、取长补短,美国本应成为一个最有条件、最成功的文明融合的典范。然而,西方白人文明的强势占据了这个国家,它们骨子里暴力、征服等野蛮性的一面又常常驱使美国充当人类的救世主和国际的警察,事实上的文明冲突又在这种强势文明的引领下在地球上四处开花。在国内,文明的隔阂又成为百年难愈的顽症,如果美国国内的文明都难以真正融合交流,那么世界各种文明的多样共存与融合发展之路必定更加艰辛漫长。美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文明融合令人悲哀的范本。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孔寒冰:上合组织促进文明融合
下一条: 追寻万隆精神的时代梦想
文明融合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