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文明融合 您的位置:观察网 >> 文明融合  >> 文明融合  

四千年,一路走来的天府文明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3年02月02日  

  青羊,将古蜀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现代文化、时尚文化为时间纵轴,浓缩为4000年文化旅游的时空走廊;以金沙文化、诗歌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休闲文化为空间横轴,汇集为60000余平方米的文化旅游体验磁场。在这里,我们找寻成都的历史痕迹,定位成都的文化基因,并窥见成都的美丽未来。

  颠沛流离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看遍世事沧桑,饱受饥寒之苦后,却在成都找到了令人难忘的一段生活:一杯浊酒,白日放歌……

  从古至今,成都都是一个无门槛的文化历史名城。在浩瀚的历史岁月中,成都既能给名人提供一个展现才华的舞台,也为普通人留下温暖的生活空间和精神家园。即使是现代社会,生活于此的成都人,出则面对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入则享受休闲精致的静谧时光。成都,将这二者充分融合,完美包容,最终成了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怡然自得、乐观进取、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平衡两极……这些承袭了道文化的根脉与精髓的特质,是这座城市所展现出的内在精神,而在青羊,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精神的缩影。

  道教文化

  青羊宫:川西第一道观

  青羊区因青羊宫而得名。宋代诗人陆游“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对青羊这片美丽土地的赞美。青羊宫是川西第一道观,相传宫观始于周,初名“青羊肆”。据考证,三国之际取名“青羊观”。到了唐代改名“玄中观”,在唐僖宗时又改“观”为“宫”。五代时改称“青羊观”,宋代又复名为“青羊宫”,直至今日。

  关于青羊宫的历史,我们也从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中找到踪迹,唐乐朋龟《西川青羊宫碑铭》说:“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于蜀国。”题名汉扬雄《蜀王本记》亦曰:“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

  时隔三年,老君降临此地,尹喜如约前来,老君显现法相,端坐莲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后,青羊宫观便成为神仙聚会、老君传道的圣地。到了唐代,青羊宫的规模已相当大。青羊宫内保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三千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为当今我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

  古蜀文化

  金沙遗址:多文明融合的结晶

  20世纪80年代,在距金沙村60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两个祭祀坑里出土了1700多件风格特异的文物。人们惊异地发现,曾有一支神秘的种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三星堆挖掘出的青铜雕像和面具是中国考古界独一无二的文物。

  但考古证据显示,三星堆文明突然之间就消失了。是外族入侵毁灭了三星堆?还是洪水逼走了三星堆人?所有说法都没有证据。

  金沙遗址一经发现,专家们就觉得它和三星堆有密切关系。金沙遗址的考古年代比三星堆晚大约500年左右,这种时间上的衔接显得顺理成章。金沙最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是不到15厘米的青铜小立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高达180.6厘米。虽然高矮差别悬殊,但造型极其相似,同样的长衣,同样的姿态,空空的手中似乎握着什么东西。仅仅这两个青铜立人,就足以说明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之间的深厚渊源。

  除了两个铜人相似,金沙出土的金带和三星堆出土的金杖上面的部分纹饰居然一模一样,都是由人、鸟、鱼和箭组成的图案。大量的鱼和鸟的形象说明古国的人们很有可能经历过鱼鸟图腾的阶段。两个古文明的先民都有着类似的宗教信仰和宇宙观念。

  金沙遗址解开了一个巨大谜团:三星堆文明并没有突然毁灭,它的一部分人民迁移到了金沙,或金沙文明本是三星堆的附属国,并深受三星堆文明的影响。无论如何,这些神秘的先民以我们难以想象的智慧和勇气,在文明初创时代,冲破环境的限制,不断积极地和中原文化乃至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进行交流。

  从金沙遗址发掘出的众多外来文化用品告诉人们,金沙文明不但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还是一个多文明融合的结果。金沙遗址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不同阶段。金沙遗址的发现,将古蜀国统治者在成都附近的活动从2500多年前推到了3000多年前,对古蜀文化起源、发展与衰亡的研究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至今,在金沙遗址发现与祭祀活动相关的遗迹63个,出土金器、青铜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6000余件;发现房址70余座,集中墓地3处,共有墓葬2000余座;同时还发现数百根巨型象牙。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

  诗歌文化

  杜甫草堂:诗歌圣地传千古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至衰的交替时代,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浣花溪畔筑起茅屋,在此居住历时近四年,在这四年之中,杜甫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光,写下的诗文达240篇,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居草堂时作出的。草堂故居因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公元1500年(明弘治十三年)和公元1811年(清嘉庆十六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

  草堂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工部祠内供奉有杜甫画像,并有曾经寓居蜀地诗人陆游、黄庭坚陪祀。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

  近年来,杜甫草堂围绕诗歌文化在每年春节、中秋传统佳节组织的“草堂人日”春之篇、秋之篇系列活动,已成为了草堂的一大特色亮点,也成为青羊区的品牌节庆活动。

  院落文化

  宽窄巷子:成都人的院落情结

  宽窄巷子比起成都众多的古迹遗址来,既无古代贤达名士的声望,又无古代文人骚客的遗作,但却以它独特的巴蜀文化氛围深深吸引了今天的游客。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据说,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三千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修筑满城——即“少城”。岁月沧桑,风雨飘零,当年的少城如今只剩下宽窄两条巷子了。

  今天的成都文化人说:宽巷子代表了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间文化。原住民、龙堂客栈、精美的门头、梧桐树、街檐下的老茶馆……构成了宽巷子独一无二的魅力元素和成都语汇;宽巷子,呈现了现代人对于一个城市的记忆。老人在老茶馆门口安详地喝茶摆龙门阵,猫懒懒地盘在脚下打盹,梧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院落里的树上挂着一对画眉……

  窄巷子的特点则是老成都的慢生活。成都是天府,窄巷子就是成都的“府”。一为收藏,一为丰富,改造后的窄巷子展示的是成都的院落文化。院落,上感天灵,下沾地气。这种院落文化代表了一种精英文化,一种传统的雅文化。宅中有园,园里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这是中国式的院落梦想,也是窄巷子的生活梦想。

  井巷子的定位是成都人的新生活。它是宽窄巷子的现代界面,是宽窄巷子最开放、最多元、最动感的消费空间,人们在这里享受声色斑斓的夜晚和自由创意的快乐。

  宽巷子的“宽”是逍遥人生的印记,窄巷子的“窄”是安逸生活的回忆。逍遥安逸,行云流水,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是成都人的精髓,是仙源故乡人居环境的神韵;短短的宽窄巷子承载着少城太多的历史信息与历史印记,令人遥想,慨然不已……

  后记:

  青羊区以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为鲜明特色,金沙遗址、杜甫草堂、青羊宫如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青羊大地上,光彩照人,成为成都市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景点和“城市名片”。尤其是金沙遗址,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太阳神鸟”的发掘地,其品质是世界级别的,响誉海外。

  青羊,将古蜀文化、秦汉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现代文化、时尚文化为时间纵轴,浓缩为4000年文化旅游的时空走廊;以金沙文化、诗歌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休闲文化为空间横轴,汇集为60000余平方米的文化旅游体验磁场。在这里,我们找寻古成都的痕迹,定位成都的文化基因,并窥见成都的美丽未来。文/以沫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世界新秩序的构建
下一条: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法制精神
文明融合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24 《观察网》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