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观察网》——为世界创新者服务! 观察网 |  会员登陆  |  会员注册
回顾展望 您的位置:观察网 >> 回顾展望  >> 回顾展望  

历届中非合作论坛后续行动落实成果

作者:人民网-国际频道 发表时间:2015年12月07日  

  人民网12月4日电 当地时间4日上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在南非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南非总统祖马,非盟轮值主席、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等共50位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代表团团长以及非盟委员会主席祖马出席开幕式。习近平发表致辞,全面阐述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政策理念,宣布未来一段时期中非合作重要举措,提出把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迈向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5日,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全体会举行,习近平和南非总统祖马共同主持。包括4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非盟委员会主席祖马在内的中非合作论坛52个成员代表出席。习近平主持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行动计划(2016-2018)》并作总结发言。

  王毅外长表示,此次峰会取得圆满成功,是名副其实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盛会。峰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诠释了中非合作追求的理念;二是明确了中非关系的发展方向;三是构筑了中非关系的五大支柱;四是确定了重点实施的十大合作计划。他强调,中方将坚定贯彻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真、实、亲、诚”对非工作方针,奉行正确义利观,与非洲朋友一道,扎扎实实地落实好本届峰会的每一项成果。中国与非洲开展合作时,坚持“四不三优先”,即不附加政治条件,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不提强人所难要求,不开空头支票,优先考虑非洲自身的实际需要,优先帮助非洲改善民生,优先支持非洲提高自主发展能力。

  本网独家盘点历届中非合作论坛的后续行动落实成果。

  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非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



  图片来自新华网

  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于2000年10月在北京举行,来自非洲40多个国家的近80名部长和有关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代表与会。会议通过《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 和 《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以平等磋商、扩大共识、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促进合作为宗旨,就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中非在各个领域的实质性合作两大议题进行了规模空前、富有成效的对话。

  在本届论坛上,中非双方决定在21世纪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建立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双方同意每三年举行一次部长会议。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促进中非双方在各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后续行动落实情况(2000年至2003年)如下:

  政治交往方面:

  1、中非政治交往与合作继续加强,高层互访和各界交往日益频繁,中国国家领导人20次访问非洲,30余位非洲国家总统、副总统、总理和议长访华。

  2、中国支持非洲国家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努力,首次向非洲派出成建制的维和部队参加联合国在刚果(金)和利比里亚的维和行动。

  3、中国支持非洲联盟的成立以及"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实施。非洲联盟(African Union -- AU,简称“非盟”)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地区国家联盟,是集政治、经济、军事等为一体的全洲性政治实体。非盟于2002年正式成立,其总部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

  4、广大非洲国家坚持一个中国政策,支持中国统一大业。

  经济合作方面:

  1、中国政府履行承诺,提前完成对非减债工作。截至2002年6月,中方同31个非洲国家签署了免债议定书,共免除有关国家欠华到期债务156笔,总金额105亿元人民币。

  2、中非贸易逐年增长。2003年中非贸易额达185.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9.7%,比2000年增长约75%。非洲对华出口大幅增长,对华贸易逆差缩小。

  3、中非投资合作发展迅速。中国与20多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在11个国家设立"中国投资开发贸易促进中心",在非洲新建投资企业117家。

  4、中国继续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中非新签245笔经济援助协议,约占同期中国对外新签援款总额的44%。

  5、中方设立了"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对非人才培训班近300期,为非洲培训外交、经济管理、国防、农业、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6000多人次,并向非洲国家派遣了500多人次的专家和教师。

  6、中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倡导设立的"非洲能力建设基金"捐资,并在多边技术培训(TCDC)项下开办了近20个专门面向非洲学员的专业技术培训班。

  7、中非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后,中非在金融合作领域开始起步。

  社会交往方面:

  1、中方增加了非洲国家学生来华学习的奖学金名额;中国的一些高校与非洲国家高校建立了校际联系,选派教师赴非洲一些高校任教,实施建设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等合作项目。

  2、中国与40个非洲国家新签、续签了派遣医疗队议定书,继续无偿提供药品、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在防治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方面开展合作。

  3、中非旅游合作起步。埃及、南非和摩洛哥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

  2003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举行

  中方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中非关系的四点建议



  图片来自新华网

  2003年12月15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隆重举行。这是中非合作论坛会议首次在非洲举行,受到各国重视。中国和非洲44国外交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150余名中国企业家和来自非洲大陆的350多名企业家举行了“中非企业家大会”,洽谈具体合作项目。会议盛况空前,成果显著,加强了互利合作,增进了双方友谊。

  巩固和发展中非友谊,深化和扩大互利合作,是会议的主题。会议回顾了中非双方落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首届部长级会议后续行动的情况,发表了《中非合作论坛—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2004至2006年)》,为之后三年中非合作制定了总体规划。中方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中非关系的四点建议:一、相互支持;二、加强磋商;三、协调立场;四、深化合作。

  第二届中非论坛在第一届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新与提升,双方在政治、经贸、文化等领域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在中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计划》得到了成功落实,为中非友好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后续行动落实情况(2004年至2006年)如下:

  政治交往方面:

  1、中非政治交往继续加强。2004至2005年底,时任中国国家领导人对非洲进行国事访问。非洲方面,22位总统、7位总理或首相、5位副总统先后访华。

  2、中非在和平与安全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2006年5月,我国向联合国在苏丹维和行动派出435人的维和部队。我国共参与了7项联合国在非维和行动,1273名中国维和人员在非执行任务。

  经济合作方面:

  1、2005年,中非贸易额达3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9%;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总额已达15.95亿美元;双方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也得到新的发展。

  2、落实给予非洲部分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免关税待遇的工作基本完成,28个非洲国家已享受190种输华产品的免关税待遇。

  3、中非双方积极鼓励和推进企业间开展互利合作,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

  社会交往方面:

  1、中方加强对非旅游合作,新增加8个非洲国家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已有17个非洲国家成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

  2、对非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力度加大。中方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并成立了"对外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部际协调机制"。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中国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7600余人,并以各种方式派遣数百名专家赴非洲培训当地人员。中方还启动了向非洲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服务计划。

  3、以非洲为主宾洲的"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活动和"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已分别于2004年4月底5月初和7月成功举行;第1届和第2届"中非青年联欢节"活动分别于2004年8月和2006年8月在中国成功举行。

  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

  确立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开创南南合作新思路



  图片来自新华网

  2006年11月3日,中非合作论坛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出席,共叙中非友谊,共谋未来发展,共同谱写下新的友好篇章。在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主题下,北京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两个成果文件,确立发展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对中非未来3年合作进行全面规划,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三次中非合作论坛的顺利召开增添了中非合作的新动力。会议宣布了中国加强同非洲务实合作的8项举措,促进了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设,开创了南南合作的新思路。面对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中非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中非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创互利共赢了新局面,双方在多项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后续行动落实情况(2006年至2009年)如下:

  政治交往方面:

  1、中非高层领导交往频繁,各种形式的对话与磋商增多,政治互信进一步深化。2007年至2008年底,时任中国国家领导人共访问非洲20个国家。非方有6位总统、4位议长、3位副总统及10位外长访华。

  2、2007年9月26日,中非外长在纽约举行中非外长首次政治磋商,正式启动了论坛框架下中非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峰会后,中国与7个非洲国家举行了外交部政治磋商,与南非举行了国家双边委员会全会和外交部战略对话。中国还与11个非洲国家举行了双边经贸混委会等会议。上述磋商和对话加强了双方在重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促进了双方务实合作。

  3、中国和非洲国家在联合国等各种国际场合继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维护双方及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非洲国家坚定支持中国挫败台湾在第60、61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在第62届联大期间“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图谋,在西藏和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涉华问题上给予中国宝贵支持。

  4、中国与非盟的磋商与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向非盟在苏丹和索马里的维和行动提供了援助。中国承诺援建的非洲联盟会议中心于2007年5月奠基,于2008年下半年开工建设,2011年竣工。

  5、中非在和平安全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2007年5月,中国政府任命非洲事务特别代表。特别代表就任以来,先后8次赴苏丹等国访问或出席达问题国际会议,为推动达问题的妥善解决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政府还向达区提供了多笔人道救援物资,并向该地区派遣了多功能工兵分队。

  经济合作方面:

  1、中国对非洲投资稳步增长,领域不断拓宽。2007年,中国企业对非直接投资10亿美元。中国-非洲联合工商会积极开展活动,于2007年5月在埃及举行中非企业合作大会,500多名中非企业家参加。2008年4月,“中非民间投资论坛”在坦桑尼亚举行,中非共300多名代表就加强中国和非洲民营企业间合作等进行了探讨。

  2、为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中国政府设立了中非发展基金。基金于2007年6月开业运营,首期资金达10亿美元。基金投资非洲的第一个项目是“加纳燃气联合循环发电一期工程”,此后不断投资新的项目。中国在赞比亚建设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在2008年初具规模,在毛里求斯和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建设的经贸合作区也积极推进。

  3、中非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08年,中非贸易额达1068亿美元,同比增长45.7%,创历史新高。中国认真兑现向非洲国家开放市场的承诺,与31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中的30国完成了涉及466个税目输华商品的免关税换文,并于2007年7月1日起陆续实施。

  4、中非金融合作不断扩大。200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西非开发银行在多哥首都洛美联合举行“中国经济日”活动并签署多项合作协议。2007年5月,非洲开发银行集团理事会年会在上海举行,成为探讨和推动非洲减贫与发展、加强中非经贸和金融合作的盛会。2008年5月,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召开的非行年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与非洲开发银行联合举办农村金融研讨会,交流了中非双方在发展农村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经验对非洲的借鉴意义得到了与会非洲国家代表的普遍肯定。

  5、北京峰会后,中非间新开通了4条民航直达航线,人员往来更加便利。中非在质检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中国与塞拉利昂、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布隆迪、阿尔及利亚等5国签署了工业品质检合作协议。

  6、中国继续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非洲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已与48个非洲国家签署了新的双边援助协议,并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提高中方援助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强对非洲社会、文化、公益等项目的投入,使当地人民切实受益。中国与20个非洲国家签署了提供优惠贷款框架协议,并正与部分非洲国家落实优惠出口买方信贷项目。中国已与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33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中的32国签署了免债议定书,免除其截至2005年底到期的对华债务。

  社会交往方面:

  1、中国2008年向35个非洲国家派遣了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帮助受援国政府制订农业发展计划,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训技术人员。

  2、中国根据非方实际需要,在经贸、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农业、海关、质检、电信、环保、新闻等领域,为49个非洲国家举办了263期各类培训班,共培训6432人。

  3、中国为非洲援建的100所农村小学开工,另提供6所援助教学设备。2007年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奖学金名额比上年增加近700个,达2683个。中国新开设了15所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帮助非洲国家开展汉语教学。

  4、在卫生领域,中方为非洲国家援建的19所医院于2008年开工建设。中国已在利比里亚、乍得、布隆迪和乌干达各设立了一个疟疾防治中心,还在17个非洲国家启动设立中心的工作。2007年,中国向33个疟疾疫情较重的非洲国家提供了抗疟药品。

  5、中非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中国同5个非洲国家续签了政府间双边文化协定年度执行计划。2007年有9个中国艺术团赴17个非洲国家演出,1个非洲国家艺术团访华。中方启动“非洲文化人士访问计划”,邀请了11个非洲国家的文化官员访华。

  6、我国新增了9个非洲国家为“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在非洲批准开放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增至27个。2007年,中国公民首站前往非洲国家23.44万人次,同比增长36.15%。

  7、中国向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塞舌尔、突尼斯和毛里求斯等国派出103名青年志愿者,从事汉语教学、体育教育、计算机培训、中医诊治等服务。2007年初,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非期间宣布在3年内邀请500名非洲青年访华,首批来自10个非洲国家的99名青年于当年12月成功访华。

  2009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召开

  中非深化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自新华网

  2009年11月8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开幕。来自中国和40多个非洲国家的外交部长、负责对外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和代表汇聚于此,共同探讨如何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本届会议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至2012年)》两份成果文件,为未来3年的中非合作制订规划。

  会议提出多种举措全面推进中非深化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合作、市场融资、农业发展、医疗卫生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进一步扩大成果,共谋发展。

  在中非双方的共同鼓励和支持下,2009年至2012年双方在各领域都取得了可喜成果。中非农业、科技、法律、金融、文化、智库、青年、民间、妇女等分论坛纷纷举行,有些还实现了机制化,进一步拓宽了中非合作的领域、丰富了中非合作的内涵、激发了中非合作的活力,论坛引领中非关系全面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后续行动落实情况如下:

  政治交往方面:

  1、中非政治交往与合作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互帮互助,政治互信持续增强。2009中非合作论坛召开后,中方领导人相继访问非洲。到2011年底,非洲共有3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7位副总统或副总理、10位议长访华或来华出席世博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要活动。中非领导人还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场合举行会晤。

  2、中非多种形式的磋商和对话进一步加强。2010年9月,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同42位非洲国家外长和非盟委员会主席在纽约举行第二次中非外长联大政治磋商,达成广泛共识。在双边层面,中国与南非举行国家双边委员会第四次全会,与9个非洲国家举行战略对话或外交部政治磋商,与18个非洲国家举行经贸联委会会议。

  3、中非地方政府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新增13对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省、市结为友好姐妹关系;中非双方举办了4届“中非地方政府合作研讨会”。

  4、中国—非盟战略对话机制运行良好,双方启动了外交政策磋商机制。

  5、中方积极支持并参与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支持非盟和非洲次区域组织为解决争端、恢复地区局势稳定所做的努力,重视非洲国家和地区组织自主维护国家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愿望,支持非方“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的理念和实践。

  6、中方继续扩大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2009年至2011年底,有近1500名维和人员在非执行维和任务。根据安理会有关决议精神,并应索马里政府邀请,中国派遣了11批海军舰艇编队赴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实施护航,先后为457批共4700艘各国船舶提供安全保护,成功解救遭海盗袭击船舶43艘。

  7、中非双方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对话与务实合作。中方多次派遣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等高官赴非洲与非方交换看法,并在坎昆会议、德班会议、“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磋商等重要多边场合与非洲国家保持对话磋商、协调立场,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经济合作方面:

  1、2011年中国向非盟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中国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于2012年1月竣工并移交非盟方,成为中非友谊新的里程碑。中方出资150万美元支持“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在非实施护士和助产士培训项目。此外,中方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向非盟两次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无偿军援;2010年和2011年共向非盟在索马里维和行动提供现汇援助120万美元。

  2、中非贸易强劲增长。自2009年起,中国连续三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非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1663亿美元,同比增长31%。2012年1月至4月,中非贸易额608.3亿美元,同比增长19.5%。为加快中非贸易发展,双方进一步加强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物流和营销等领域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会以来,中国与赞比亚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合作协定,与7个非洲国家签订了质检合同。

  3、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中非双方相互伸出援手。中方继续向因自然灾害而粮食短缺的非洲国家提供援助。2011年,两次向非洲之角提供紧急粮援和现汇,总额共4.432亿元人民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外提供的最大一笔粮食援助。2012年中方又向萨赫勒地区有关国家提供了粮食援助。

  4、中方致力于采取各项举措增加非洲融资能力。截至2012年5月,对非优惠性质贷款项下累计批贷92个项目,批贷金额达113亿美元,超额完成承诺。贷款主要用于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项目。

  5、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了总额为10亿美元的“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累计承诺贷款项目38个,涉及贷款金额9.66亿美元。中国已免除所有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9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2009年11月,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企业家大会在埃及举行,签订项目合同共28.5亿美元。上述签约项目得到积极落实。

  6、中方进一步向非洲产品开放市场。与中国建交的30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全部享受60%输华产品免关税政策,受惠产品数目增至4762个。

  社会交往方面:

  1、中方继续扩大对非农业合作。中方在非洲国家援建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增至20个,成为同非洲国家共享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平台。中方还向非洲国家派遣了50批农业技术组。2010年8月,“中非农业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中非双方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非农业和粮食安全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在非开展农业发展项目,向粮农组织信托基金捐款3000万美元,并在该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向8个非洲国家派遣了700多名农业专家。

  2、中非稳步推进卫生合作。中方继续向非洲国家派遣42支医疗队,共有1067名中国医疗人员在非服务。中方分别向非洲30所医院和30个抗疟防治中心提供设备、物资和药品,并派13批疟疾防治专家赴非洲27国出诊。

  3、在教育方面,中方共为非方培训各类人员2.4万人,其中包括校长和教师1500名,农业技术人员3000名,医护人员3000名。中方为非洲国家援建了19所新学校,向42所学校援助设备。2011年中方向非洲国家提供各类奖学金名额6316个。“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顺利启动,20对中非“一对一”合作院校积极开展校际合作。中国还在非洲新开设4所孔子学院,使在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总数达29个,遍布非洲22个国家。

  4、中方积极实施“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2010年至2011年底,“交流计划”支持中非智库和学术机构举办14场研讨会,资助中非学者500人次访问交流;支持中非学术机构开展课题研究项目28个。在“交流计划”带动下,浙江师范大学举办首届“中非智库论坛”,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非学术界交流。

  5、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快速发展,打造了一批以“文化聚焦”为代表的品牌项目。在2010和2012年“非洲文化聚焦”活动中,非洲艺术家为中国人民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和展览;“2011中国文化聚焦”在30余个非洲国家开展了130多个项目。中非政府和民间文化交流和对话不断完善,中非文化高层互访共计21起,中方与非洲15国签署了政府间文化协定或执行计划。在“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支持下,中非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的交流合作更加频繁。

  6、中非青年、民间交流更加深入。首届和第二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分别在纳米比亚和北京成功举行,中非青年交流与对话平台建立并走向机制化,青年将为传承中非友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7、2011年8月,首届“中非民间论坛”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会议提出了“增进民间友好、促进务实合作、推动世界和平”的中非民间组织交流合作三原则。第二届“中非民间论坛”作为论坛第五届部长会配套活动,于2012年7月10-11日在中国苏州举行。中非民间论坛为双方民间组织定期交流搭建了桥梁,并发挥了促进民意沟通、民间友好和民生合作的重要作用。

  8、非方积极支持中国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50个非洲国家、非盟和部分非洲次区域组织参展,43位非洲国家领导人或外长来华参加世博会有关活动。非洲联合馆和非洲多个国家独立馆以其独特的非洲风情吸引了2000多万名中外游客,成为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

  2012年7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非关系发展打下更加坚实基础,各项领域取得前所未有成果



  图片来自新华网

  2012年7月1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召开。本届会议是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中非合作论坛举行的首届部长级会议,是中非之间的一次重要聚会,受到中非双方的高度重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南非、贝宁等非洲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中国和50个非洲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负责经济合作事务的部长、非盟委员会主席与会。

  中非双方围绕“继往开来,开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的会议主题,全面回顾了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2年来、特别是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6年来中非关系发展取得的成就,评估了2009年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后续行动落实情况,高度评价论坛为巩固中非传统友好、加强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发挥的重要作用。会议发表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至2015年)》两个成果文件,绘制了今后3年中非合作总体蓝图,为中非关系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中非关系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各项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后续行动落实情况(2012年至2015年)如下:

  政治交往方面:

  1、中非高层领导人继续保持互访和对话势头,增进政治互信、扩大战略共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访问非洲三国——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并在德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与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多个非洲国家和非盟的领导人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沟通。习主席此次访非,历史意义重大,对中非关系和中非经贸合作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中非外长级政治磋商机制顺利发展,这一机制对加强中非关系战略规划,促进双方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沟通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中非双方于2013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第三次中非外长级政治磋商,就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交换了意见。

  3、中国与非盟战略对话机制运行良好并取得积极成果。双方继续充实和完善该战略对话机制,并在该机制框架下开展了包括但不局限于外交政策、和平与安全事务的分组对话。

  4、中非双方重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在促进非洲发展和一体化方面的作用,中非合作论坛与“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积极开展合作。中方与“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规划协调局加强交流、扩大合作,共同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区经济融合。

  5、为加强与非洲在和平与安全事务中的合作,中方发起了“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非盟的支持和平行动,“非洲和平与安全框架”建设,和平与安全领域人员交流与培训,非洲冲突预防、管理与解决以及冲突后重建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2014年,中国派遣了700人步兵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向非洲援助了用于自卫的轻武器、装甲输送车和个人防护装备。这是中国首次向非洲排除营级步兵部队赴非洲维和。

  6、中非双方继续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双方共同推动国际社会根据2011年底成功举行的南非德班气候变化大会的有关精神,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授权,坚持公平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推动有关各方切实加强行动,共同推动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程。

  经济合作方面:

  1、中非双边贸易实现平稳增长。2014年中非双边贸易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贸易质量日益提高,结构更趋合理。到2014年底,中非贸易额已到2011亿美元,同比增长5.4%,全年贸易额再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其中,中国对非出口增势强劲,同比增长13.2%,高于中国同期外贸出口增速8.3个百分点。

  2、在中非双方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扩大投融资合作方面取得良好成果,中方承诺的200亿美元融资额度已提前完成,主要用于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进一步增强了非洲的自身“造血”能力。在扩大发展援助方面,中国对非援助逐年扩大,援非农业技术中心、“光明行”活动和职业技术培训设施等项目进展顺利,为改善非洲国家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支持非洲一体化建设方面,中非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合作蓬勃开展,推动区域内贸易便利化的合作项目稳步推进,促进了非洲的区域内相互联通融合。

  3、中非双方在推动经贸合作方面也取得长足进步。2014年,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布隆迪、津巴布韦、刚果(布)、塞内加尔、约旦、埃及等7国分别召开了新一届经贸联委会,卓有成效地协调推动了双边经贸合作中的重大事项;中国与南非举行了中南联合工作组首次会议,推动两国多双边大项目合作。中国还与非盟委员会召开了中非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联合工作组首次会议,双方就开展中非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为中国企业参与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搭建了新的平台。

  4、中国对非投资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非洲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新兴目的地之一。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对非洲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35亿美元,同比增长19%。在非洲兴业的中国企业已超过2500家,涉及金融、电信、能源、制造、农业等诸多领域,为当地直接创造了十余万个就业岗位。制造业和服务业是近年中非投资合作的新亮点,中国企业在金融、商贸、科技、服务、电力供应等领域均进行了投资,积极回应了非洲国家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迫切诉求。

  5、双方承包工程合作增势强劲。非洲是中国企业的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2014年中国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70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6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和26%,合作项目涉及电力、通讯、水利、道路、桥梁和港口建设等众多领域。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中国企业积极拓展合作领域,探索和尝试开展项目运营管理,并在参与非洲跨国跨区域基础设施合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等重大项目已陆续开工建设。

  社会交往方面:

  1、2014年3月,非洲爆发埃博拉疫情。 疫情暴发后,中国在第一时间向疫区国家提供物资和现汇援助,成为第一个向疫区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国家。中国先后提供4轮总价值7.5亿元人民币的紧急援助,是累计向非洲提供援助批次最多和医疗物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中方还向疫区派遣了医疗人员约1400人。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专家奔赴疫区一线,为埃博拉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救治。中方还培训1万名医疗护理人员和社区骨干防控人员,援助非洲的医疗事业。中国的无私援助,得到了受援国政府、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2、中国和非洲继续致力于增强非洲国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方提供的奖学金项目和举办的各类培训研讨项目,涵盖农业、工业、卫生、教育、通信、媒体、科技、防灾减灾、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为非洲人力资源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3、中国继续在农业领域为非洲提供援助。中国将自身的减贫经验带给非洲,用中国技术使非洲农业实现现代化。到目前为止,中国在30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40多个农业合作项目。中国向非洲派遣农业专家组,根据非洲各国具体情况帮助当地人民改善农业水平。2015年初,三名中国农业专家到埃塞俄比亚对工人进行指导,为其在瓜果栽种、疾病预防与控制、涌泉灌溉等领域进行培训与指导。同时,中国积极组织非方人员来我国进行学习与培训。2015年,中国商务部主办“2015年援非洲英语国家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运营管理研修班”。来自埃塞俄比亚、津巴布韦、南非、乌干达、赞比亚等7个国家的33名学员圆满完成研修任务,为非洲的农业人才输送作出了重要贡献。

  4、在教育方面,中国继续向非洲提供援助和技术培训。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在非洲29个国家开设了42所孔子学院。目前中国每年为非洲提供5000多个奖学名额。2013年,中国决定实施“非洲人才计划”,接下来的三年为非洲培训了约3万名各类人才。未来中国将与非洲各国继续加强教育合作和援助管理,建立效果跟踪和评估体系,以期最大化实现教育援助和培训的功效,促进非洲教育事业的发展。

  5、中非人文交流丰富多彩,以“文化聚焦”为代表的系列活动积极展开,为促进中非人民友好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文化聚焦”活动涉及电影、电视、体育、文化遗产等内容,交流形式包括演出、展览、人员交流、研讨会、青年等;每年项目均在200个左右,几年来基本覆盖了所有非洲国家和中国国内省市。2015年开展了南非“中国年”系列文化活动、中非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对非人力资源培训等。

  (综合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经济日报、国际在线、中国新闻网报道)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声明:本网站所刊载文章不代表《观察网》观点。主要内容是进行舆情梳理和观点解析所用,旨在对舆论焦点进行修正和正面引航为主;作者投稿文章,文责自付。欢迎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注,批评和教诲。联系邮箱:guanchanews@126.com
上一条: 鲁 炜:让乌镇声音引领互联网未来
下一条: 速读|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说了啥
回顾展望
关于我们   |  宁夏内陆   |    观察网   |   主编简介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2033 《观察网》系列版权受国家版权中心保护
www.观察网.中国 京ICP备15057771号-1-2-3 邮箱:guanchanews@foxmail.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2377;邮箱:jubao@12377.cn
北京观察网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特邀支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