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挺没文化。为什么?很多文化上的事搞不懂、看不明白。后来有一天,突然明白,原来不是没“文化”,而是不懂“经济”。为什么?不少文化领域想不明白说不通的道理,拿“经济”一解释,醍醐灌顶了。
近日中国长城学会调查公布,目前明长城的墙体只有8.2%保存状况较为良好,近三成已经消失身影。同一个长城,不同的遭遇——为何有的地段如八达岭、居庸关等就能做到基本保护完好呢?拿“经济”来解释,有些长城段落,是作为重点景区开发、能够带来经济收益的长城“样板”段,那些难以带来经济价值的段落,自然命运截然不同。
何止一个长城。时至今日,文化“好声音”,看上去基本是经济挑出来的。换句话来说,现如今不少文化领域的价值依靠经济坐标来衡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今的文化领域,也有这番热闹景象,看上去一派繁荣。
以物质的标准套用于文化,造成我们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开始走偏,好似所有的文化价值,都只需要计算数字,经济界与文化界就此全面打通、无缝衔接,一眼望去浑然一体。某些富豪,每次回购文物只买最贵的,再辅以广泛传播,迅速成长为收藏界专家频频亮相。某些文化人,以钱权换奖,使有的文艺评奖沦为“汲汲名利场”。换奖回来为了啥?更大的名气,意味着更高的销量、更贵的片酬、更多的金钱,意味着可以换来更多的“文化”。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叫着“文化”的名,做着“经济”的事。什么原因?当然是缺乏对文化的敬畏之心。随着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文化领域也迎来发展的好时机,但我们太习惯于将经济领域的发展经验套用在文化上了,更大的投入,更多的回报,恨不得总结出一个投资回报比的公式,将文化发展也拖入同一条发展快车道。但所谓文化,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市场经济不能解决文化的一切问题,也无法成为文化领域的核心价值观。文化靠涵养,简单认识文化,急躁发展文化,只会粗暴对待文化,最终为文化所弃。
诚然,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但无数的先例告诉我们,文化金字塔顶端明珠的价值,根本无法用数字来衡量。为何如今我们的文化发展有高原、缺高峰?或许就是因为我们文化发展的思维过于狭隘,评价过于简单。
只讲“经济”,才是真正的“没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