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30日讯 习近平新任中国国家主席后把非洲三国作为其首次出访目的地,巩固和强化中非关系成为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开篇之作。此次出访的非洲三国中,坦桑尼亚为英语国家、刚果(布)为法语国家,而南非则是非洲最具影响力的国家,这反映了中国对非外交工作的“大局观”,也凸显出中国对非战略的一些变化。
从上20世纪50、60年代起,中国与非洲即患难与共、相互扶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非关系步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非洲进入到一个全面、持续性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以及“走出去”政策的开始实施,这使中非关系在经贸领域实现飞跃式的发展。2009年,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是非洲最重要的外部利益攸关者,并为非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数据表明,中非经贸关系对非洲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20%。
但需要看到的是,中非关系目前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老一辈领导人积累下的政治遗产和中非感情优势。在改革开放后,中非关系以“经贸为先导”的政策特点推动双方形成了更加紧密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要避免老一辈领导人积累下的中非“感情优势”完全让位于经济利益的现实考虑。目前中非之间很多问题也是由于中非政治、安全合作与经贸合作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未来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安全关系的齐头并进。
习主席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主旨围绕在“真”、“实”、“亲”、“诚”四个字上,表明中国对非不仅要经贸的务实合作、更需要重拾感情上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兄弟情谊。
习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同非洲国家领导人对话会上表示,“没有非洲的和平与发展,就没有世界的稳定和繁荣。没有非洲的参与,国际事务不可能得到妥善处理。没有非洲的发言权,全球治理体系不可能有生命力。21世纪必定是非洲崛起的世纪”。在西方国际关系实践中,尤其是冷战之后,非洲历来被视为国际政治体系的“边缘”或“底端”,但从中国对外战略的现实从发,非洲从地缘政治角度对中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至关重要,是中国全球战略中必须争取的力量。
目前中国被部分西方舆论称为一个孤独的崛起大国,欧美与中国在多个领域存在结构性矛盾,周边国家和中国涉及到的历史、领土等问题均多是敏感的核心利益问题。但如果外交视野跳出周边和欧美,可以发现非洲与中国不存在任何核心利益冲突,非洲和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有着众多的共同利益,这一支“友华”力量可能是将来中国在国际社会有所作为的“底牌”。
非洲身处多极化趋势和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转型期,中国需清晰的看到非洲在各种力量重组和博弈中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在国际政治新一轮分化重组中,拥有54个国家、一体化加速的非洲大陆不容小觑,甚至不能忽视非洲在未来成为多极化中一极的可能性。而从经济重要性看,非洲扮演的角色更加突出。2012年中非贸易额近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9.3%,对非进出口、对非出口和自非进口增速,分别比中国总体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高出13.1%、8.8%和17.1%。相比欧盟对华贸易的下降趋势,有分析预测,未来10年非洲可能取代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习主席访非为未来10年中非关系开了一个好头,并打下了好的政治基础。中国目前正处于区域性大国向世界性大国转变的历史时刻,未来中非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宝贵资产”,应当充分重视和发挥其作用,协调好中非政治、经济、安全和社会的全方位关系发展,使中非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黎文涛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西亚非洲所)
文章来源: 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