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早在农业文明时期就已开始显露,但那时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渐进的,相对而言较轻;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文化成果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愈是接近现代,这种破坏愈是惨烈。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土地沙化荒漠化、气候变暖、冰川融化、臭氧层破损、酸雨区域扩大、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人类健康并造成死亡的疾病多发以及极端气候地质灾害频繁袭击等,这种种触目惊心的现实在警示: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生物圈出现了破损,支撑地球生物圈的主要生态系统(森林、草原、湿地、江河、湖泊、农田、山系、大气、海洋等),都已伤痕累累、功能弱化,潜伏着人们难以预料的祸患和危险。显然,如若不紧急抢救修补,地球生物圈的破损将日益加重,直至功能丧失,不再正常运行,导致人类陷入生存绝境。这样说,并非耸人听闻,而恰是对人类生存危机和隐患的真实写照。
面对环境恶化引发的生存危机,半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频频会商,签订“协议”、“公约”,发布“宣言”,作出承诺,并采取了应对措施,也见到了成效,但总的说,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效果甚微,只能说“局部好转”,全球范围内环境恶化如故,而且呈加剧之势。全球环境恶化到了今天的地步,有其深层次根源。不能排除与大自然逆向演替有关,但最根本的还是人类社会没有正确对待大自然,在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上,认识偏颇,行为失当,犯下了难以弥补的历史性错误。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掠夺性开发及其非理性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传统工业文明相对于农业文明,无疑是革命性进步,它创造了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和巨大物质技术文化财富,但其致命的弱点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它的极端逐利性、贪婪性、掠夺性、强权性和疯狂性——为加速财富、资本积累而不顾一切的价值观、发展观。在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竟然消耗掉了全球约1/2亿万年形成的一次性资源。
实践一再告诫人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传统工业文明不可能纠正、也绝对没有办法纠正自己的失误,如同走入了“死胡同”。后来兴起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由于没有跳出传统工业文明的旧框框,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也遇到了西方工业化国家一二百年间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问题,面临发展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和挑战。
20世纪中后期,人类反思工业文明难以为继的深刻教训,创立了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文明,为破解环境危机,实现发展与环境双赢开辟了广阔前景。生态文明对工业文明而言,是一次质的提升和飞跃,它既传承了工业文明的优势、长处,又以全新的理念,纠正了工业文明的弱点、失误。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及其理念可概括为:
(一)人类是大自然的成员之一,与自然界其他生物是平等、友好、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什么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统治者;
(二)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当知恩图报,善待自然,而不可忘恩负义,对自然万物施以暴行;
(三)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理所当然,但一定要取之有度,不可超过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承载力;
(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人际公平、国际公平、代际公平”的道德准则,不可侵占属于他人、他国和后代的权益;
(五)倡导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力求效益最大化、消耗最低化、对环境影响最小化;
(六)以可持续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摒弃一切“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七)发展成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而不可由少数人独吞等。
也就是说,人类对待大自然,亟须匡正理念、摆正位置。人类是“万物之灵”,应当发挥具有思维和高智商的优势,承担起关爱、呵护、疏导、优化大自然的责任,引导和保障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生生不息、平衡有序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文明转型”的主旨要义,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与环境双赢、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必由之路和可靠保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两句充满唯物辩证法的古语,道破了世上务事成败的要领秘诀。人类能否扭转环境恶化趋势、拯救地球生物圈,取决于是否正确估量生存环境形势,正视而不是掩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科学预测未来的隐患,认真反思对大自然所犯的错误,并“知过必改”,自觉增强使命感、危机感、责任感,采取足以转危为安、实现发展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对策。
拯救地球生物圈,实践人类文明转型——由传统工业文明转变为现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宏伟、壮丽的事业,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人类潜心研究、正确认识和回答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诸如,人类与大自然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是征服被征服、主宰被主宰、统治被统治的关系,还是平等、友善、和谐、共生共存共繁荣的关系?在茫茫宇宙空间数以亿万计的天体中,为什么唯有地球是生命的绿色摇篮?何谓地球生物圈,地球生物圈的正负向演替对人类生存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哪些生态系统在支撑和维护地球生物圈正常运行?人类生存和发展,是否一定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如何看待推进生态文明与转变发展方式、消费方式的关系?如何看待资源、环境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无限性的矛盾?长期以来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索取,欠下巨额生态债务,要不要偿还、如何偿还?人类年老体弱了要休养康复,自然生态病重体衰了要不要休养生息?科学技术在拯救地球生物圈中应当发挥什么作用?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什么关系?人类连绵不断的战争,对生态环境和地球生物圈意味着什么?如何发挥法治与德治对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生物圈的保障作用?为什么必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评标准、办法?拯救地球生物圈——走生态文明之路,如何做到各国通力合作、协调动作?等等。
因此,在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联系全球环境危机现实,对相关问题作出有深度的剖析和讨论,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观点、见解、思路和对策措施,认定必须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本文为作者主编的《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一书前言,略有删节。该书2012年9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