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欧洲,城镇化历经两百多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资料显示,1600年,整个欧洲只有1.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带来最早的城镇化浪潮,欧洲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呈爆炸式增长,欧洲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50年,欧洲城市人口比例为50%,集中了全球40%的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占比居世界之首。欧洲城镇化独具特色,注重合理的空间布局,注重基本公共服务,注重城镇的多样性。当然,欧洲的城镇化过程,也收获了不少教训。
首先,城镇化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欧洲各国都有重视历史传统、保护文化遗产的正面例证,巴黎、伦敦、罗马等世界名城虽然发展模式不一,但总体上保持了历史风貌,城市文化品位较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投资者。除了这些大城市,欧洲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欧洲城镇化进程中的负面例子也不少。布鲁塞尔著名智库“欧洲之友”政治部主任、比利时人沙达·伊兰姆女士告诉记者,布鲁塞尔就是一个证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加快城镇化,吸引和容纳诸如欧盟、北约等国际机构和企业,布鲁塞尔市政当局曾大兴土木,拆掉了许多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建筑,那些“新艺术”和“装饰艺术”鼎盛时期的优美建筑,因不够舒适、妨碍发展、改造费用高昂及政府征用等名目被拆被改,代之以毫无特色、清一色的刻板办公楼或住宅楼。导致今天的布鲁塞尔与一些欧洲名城相比缺乏特色,简单地成为一座行政和政治都市。布鲁塞尔周围的一些小城镇,在这股风潮的带动下,也拆掉了不少历史沉淀丰富的建筑,没有协调处理好旧城保护与发展城镇化的关系。当然,历史上比利时一向是大国争霸的战场,战争对比利时城乡风貌的破坏也比较大。比利时也不是没有正面的例证,旅游名城布鲁日的保护就堪称经典。
其次,城镇化要适度、要平衡。城镇化最终的目的是让人生活得更舒适,因此城镇化的主要受益者应该是人。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年轻化”,不是农村人口盲目地向城市迁移,从而使城市变成一个对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人群不宜居住生活的地方。城镇化也不是简单的“现代化”。城镇化实施得好,就能够实现社会平等,否则,就会产生诸多问题。社区管理乏力、环境污染严重、垃圾蔓延、贫富分化、住房短缺、失业增加、贫民窟丛生、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与城镇化如影相随,一直困扰着欧洲各国政府。以交通为例,很多欧洲大城市都经历过交通拥堵、污染等现代化病症。现在,欧盟各国都树立了“公交优先”的发展思路,采取各种切实的手段,鼓励发展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乘有轨电车或骑自行车出行正在越来越成为时髦。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用各种手段限制私车的行驶和停放。这一点荷兰做得比较成功。去过荷兰的人都知道,荷兰才是真正的“自行车王国”,首都阿姆斯特丹才是真正的“自行车都市”。
第三,城镇化要重视质量,不要速度优先。沙达·伊兰姆女士说,如果不是追求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速度,欧洲在楼宇建筑的内部采光、取暖和能源消费问题上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现在,欧盟不断制定新的标准,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节约能源,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如比利时今年开始对出租、出售的房屋实行新的保暖标准,对墙体的厚度、材料等做出更为详尽的规定,达不到标准的不许上市。
第四,城镇化不仅是硬件的建设,也要有软件的建设。譬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不仅要完善技术手段,还要注意相关法规的建设,培养市民的保护意识,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不仅要靠政府的努力,还要有民间团体的积极参与。城镇化不仅仅是把乡村建设得如城市一样拥有绿地、文化场所、公园、体育场馆,城镇化更应该改变人的生活方式。欧洲开始实现城镇化的时候,还没有“绿色”概念。实际上,“绿色”概念是伴随着城镇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应运而生的。今天,搞城镇化,当然应该及时向人们灌输“绿色”的概念,以避免重蹈欧洲的覆辙。
伊兰姆女士认为,欧洲城镇化建设远未结束,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后来者应该从欧洲城镇化过程中汲取经验教训。
(光明日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农 光明日报布鲁塞尔2月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