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综述
2015年7月1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举行。80余位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把脉全球化浪潮,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
全球化趋势有了新常态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致辞中表示,现在中国提出的共同体概念实际是过去双赢战略的升级版本,是参与经济全球化重要的思想基础。目前多种贸易协定、区域贸易等蓬勃发展,从长远看,如果区域贸易是开放而包容的协定,可以推动全球化的发展。
“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则有了新常态。国家间经济依存度不断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速度和规模不断扩大,各国已经结成事实上的利益共同体。”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在谈及全球化目前的特征时说。同时他也指出,去全球化的趋势也在发展,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则在不断发酵。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对全球化治理体系的改革、补充和完善,以适应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全球化的新情况。
中国原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在发言中表示,全球化尽管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大势不可逆转。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推动全球化的具体行动。他强调,“走出去”的过程中,要警惕封闭的观念。“中国应重视外来的威胁,但不宜过分夸大,而应实事求是地估计。夸大外部威胁容易促成封闭的倾向,将问题的根源归结于外因只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则强调了制度设计的重要性:“中国进行制度设计跟建设要警惕经济民族主义。中国全球化对国际崛起有其潜力,但最终能否把潜力转化为实际的结果,还得取决于国内制度的建设,任何一个制度的设计都要根据本国国情来进行。”
中国企业国际化正是最佳时机
与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代表们认为,企业成功走出去需要把好五个关:标准关、文化关、社会责任关、品牌关或信誉关、环保关。
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才刚刚开始,而且现在正是好的时候。“中国品牌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加。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模仿速度很快。只是随着模仿者不断增多,它们不是和国外被模仿者竞争,而是要与国内其他模仿者相互竞争。很有意思的结果是,充分竞争之后反而出现一些美国或国外所没有的创新。”
人才是国际化关键要素
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人才流动的全球化。但是与会嘉宾都指出了中国目前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不足。
“提高对全球治理的参与水平,就要提高参与者的素质,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何亚非指出,“全球化在新常态下的竞争,说到底就是规则竞争、人才竞争。我们需要一大批在各领域精通国际规则、精于国际谈判的人才。”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指出,中国的国际人口比例在全世界很低,只有0.06%,而目前发达国家的国际人口比例平均为10%,发展中国家为1.6%。留学生也是类似局面,外国留学生在中国读学位的比例现在是0.5%,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都是10%。他举例说,香港科技大学85%的教授来自世界各地,“未来我们的创新需要广纳天下英才”。
“现在中国已经有很多南亚的留学生,但欧洲和美国来的留学生还是不够。”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认为,要建立吸引这些留学生到中国的机制。在他看来,现在中国学校的人才资助完全跟世界名校脱节,中国的大学学府没有能让美国的学生和教授能够长期留下来的社会环境,比如医疗制度等,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来源:学习时报
|